錶的心臟-擒縱系統 - 手錶
By Damian
at 2016-06-19T00:03
at 2016-06-19T00:03
Table of Contents
錶的心臟-擒縱系統
[簡介]
擒縱系統是機芯的心臟,擒縱輪帶動擒縱叉一擒一縱,
完成鎖接、傳衝、釋放的動作,將動力傳輸給擺輪,由擺輪完成時間的分配,
達到調速的作用。可以說機械表的準確與否與擒縱機構有最大的關聯。
由於歷史上有記載的擒縱系統達數千種,無法全部介紹,
這邊只挑具有代表性的幾種介紹給大家。
[種類]
1. verge escapment 機軸擒縱, 又稱 冠狀輪擒縱機構(crown-wheel escapement)
http://i.imgur.com/LU4zvKl.gifv
http://i.imgur.com/qv7qiiG.jpg
http://i.imgur.com/BGy7Dgj.png
http://i.imgur.com/G81HaxI.jpg
14世紀在歐洲出現的早期擒縱機構,用了將近400年之後,到了19世紀後期,
逐漸開始流行輕薄款懷錶,冠狀輪都做得很小,因此磨損效果被放大,導致上緊發條時,
鐘錶會運行得非常快,每天都會走快好幾小時,成為最不準確的擒縱系統,
才逐漸被其他更好的擒縱系統取代。
機構擒縱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形似西方王冠的“冠狀輪”作為擒縱輪,
它的凸齒與“機軸”上的兩個“擒縱片”相咬合。
當時這種機構使用在大型的機械鐘裏面與芝麻鏈懷錶中
(跟芝麻鏈合併一起又稱verge fusee)
機軸擒縱的優點是就是不需要加油,也不需要很精細的製作工藝。
而缺點是,每一次齒輪與擒縱叉咬合時,擺桿形成反作用力,
推動冠狀輪向後一小段距離(回退)
冠狀輪上的輪齒數必須為奇數,通常兩片擒縱叉之間的夾角為90°-105°,
從而使鐘擺的擺角為80°-100°。
為了減少鐘擺的擺動,增加等時性,法國人將擒縱叉之間的角度加大到115°。
這樣鐘擺的擺角為50°左右,減少回退。
但機軸需要被安裝得離冠狀輪非常近,因此輪齒與擒縱叉相碰時離軸很近,減少了槓桿作用,增加了摩擦力,
造成擒縱機構的磨損以及走時的不精確。
運行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uuBUzGrn3w
2. Anchor escapment 錨式擒縱
http://i.imgur.com/l2kVUUz.gifv
http://i.imgur.com/8oUkZrx.jpg
由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Hooke於1660年左右發明的錨式擒縱機構迅速地取代機軸擒縱機構,成為19世紀擺鐘所使用的標準擒縱機構。
比起機軸擒縱機構,其鐘擺的擺角減少了3-6°,增加等時性,而且其更長、移動更慢的鐘擺消耗更少的能量。
錨式擒縱機構大多數用於狹長型的擺鐘裡,尤其是老爺鐘。
運行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_7rE8afFfo
3. Detent escapment 衝擊式天文台擒縱
http://i.imgur.com/59uK1Oo.jpg
衝擊式天文台擒縱,是一種自由式擒縱,最常用於航海天文鐘,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一些精密鐘錶內也使用這種擒縱機構。
衝擊式天文台擒縱由四個主要部分組成:擒縱輪,衝擊圓盤,解鎖圓盤和製動器。
最好的船鐘,請參考Hamiltion 21號船鐘: 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2935917104
不同的製動器將衝擊式天文台擒縱機構分為兩種:轉動回彈式(pivoted detent)和彈片回彈式(spring detent)。轉動回彈式是法國製表師Pierre Le Roy於1748年發明,他將製動器安裝在轉動軸上,制動器棘爪將擒縱輪鎖定並帶回原位,而這個機械臂後來被一根固定在金屬板上的彈簧,或者是一根安裝在轉軸上扁平的螺旋彈簧替代。
彈片回彈式的製動器和彈簧是呈一體的。彈簧的彈性使得通過將鎖定臂帶到一邊而解鎖擒縱輪,並且之後將鎖定臂帶回原位。
彈片回彈式擒縱機構是英國製表師John Arnold設計的。
英國製表師Thomas Earnshaw之後在Arnold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。他將帶齒輪的擒縱輪變成平滑的擒縱輪,還改變了鎖定時壓力的方向。
這種擒縱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擒縱之一,平放時誤差每月只有1~2秒,
但是這種擒縱並不適合用在懷錶或手錶上,因為它很脆弱,抗干擾(震動)能力差,有一點震動可能會造成擒縱停擺。
另外製作與安裝維修的技術含量很高,難以量產,也限制了這種擒縱的普及與發展。
懷錶時代也只有很少數的產品有使用,因此品相好的衝擊式擒縱非常有收藏價值。
而現代除了極少數錶廠(ex: Urban Jurgensen)使用外,幾乎已經絕跡。
Urban Jurgensen detent escapment 運行影片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lHg9hZp-v0
detent escapment 運行影片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-bSZ1VTq8Q
4. Cylinder escapement 氣缸式擒縱(俗稱工字輪)
http://i.imgur.com/8bxNzPk.png
1695年,英國製表師Thomas Tompion發明工字輪擒縱。 1720年左右,Tompion的繼任者George Graham對此加以改進,其擒縱輪齒的形狀類似於中國的“工”字,因此得名。
工字輪擒縱的一大優點就是它可以被做得非常薄,但是太容易磨損,
所以在18世紀只用在少數擒縱輪與擺輪有使用紅寶石的高端懷錶上。
到了19世紀,法國透過淬火過的鋼增加了工字輪與圓柱輪的耐磨性,
因此被大量的使用在法國與瑞士的懷錶與小鐘上,通常在懷錶上配合著
lepine機芯使用。
備註: Jean-Antoine Lépine(1720-1814) 法國錶匠, lepine機芯採用分離式夾板設計,
相對于verge fusee全甲板的設計,讓擺輪可以跟其他輪系放在一起,對薄化懷錶機芯帶來革命性突破,
也是後來瑞士山谷式機芯的前身。
lepine機芯:
http://i.imgur.com/MmGLub3.jpg
http://i.imgur.com/x8utnAz.jpg
http://i.imgur.com/asqbwGD.jpg
瑞士山谷機芯:
http://i.imgur.com/HbEisz6.jpg
另外這種夹板成本比全夾版低很多,因此當時很多瑞士的低檔懷錶都使用,當時瑞士可是很窮的...。
工字輪擒縱主要由工字輪(擒縱輪)和圓柱輪(擺輪)組成。工字輪一般有15個輪齒。
當工字擒縱輪的輪齒撞擊圓柱的套管,它靠在套管表面上,直到擺輪游絲的作用使其朝圓柱的凸緣方向移動,輪齒的衝面開始給擺輪動力。
工字輪擒縱的缺點是不容易製造,有些脆弱,擒縱輪與擺輪一直接觸容易導致磨損,所以要定期保養。
cylinder escapment 運行動畫: http://www.clock-watch.de/index.html?html/tec/hem/zyl.htm
cylinder escapment 運行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fcbvRdqfuk
5. Duplex escapement 復式擒縱
http://i.imgur.com/jLU1HTp.png
1700年左右,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Hooke發明了複式擒縱機構。
隨後,Jean Baptiste Dutertre和Pierre Le Roy加以改良,直到1782年,Thomas Tyrer完成最後設計,併申請到專利。
在Tyrer的專利中描述的是一個“帶有兩個輪子的”擒縱機構。
之後的幾年內,其他人裝置製作的則是由一個單輪和兩套輪齒組成的擒縱機構,
也許這是為了規避專利的方式。然而,使用單輪也有可能是出於技術原因,因為單輪具有較小的慣性。複式擒縱很難製造,
但比紅寶石工字輪擒縱機構的性能更好。它被應用於1790年至1860年間高品質的英國懷錶中,以及1880-1898年廉價的美國懷錶中。
複式擒縱機構是非自由式擒縱機構,擺輪不會脫離擒縱輪,因為輪齒緊靠著滾軸。
因為擒縱叉和脈衝齒幾乎平行運轉,很少有滑動摩擦,所以很少需要潤滑。
但是複式擒縱機構對沖擊力很敏感,如果在擺輪順時針擺動時突然受到震動,那就不能再啟動。
duplex escapment 運行動畫 http://www.clock-watch.de/index.html?html/tec/hem/zyl.htm
duplex escapment 運行影片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vELGz9IdrM
6. Lever escapement 槓桿式擒縱,俗稱馬式擒縱
瑞士式,又稱內連式(Inline lever escapement),瑞士與美國使用
http://i.imgur.com/ZMtg8St.jpg
英國式(English lever escapement),英國使用
http://i.imgur.com/mCozsMH.jpg
槓桿式擒縱是分離式的擒縱,從而使手錶或時鐘的計時完全免於來自擒縱的干擾。
槓桿式擒縱是由英國製表師Thomas Mudge在1750年發明的,
後來經過了包括Breguet和Massey在內的製表師們開發,被應用到大多數機械手錶、懷錶和許多小型機械鐘(非擺鐘)裡,
它被普遍使用的原因,是因為有結構簡單可靠、容易加工與裝配、易於校準、對外界干擾的容忍度高,在受外界干擾導致擒縱系統停止時,
能夠自啟動等優點。
缺點是擒縱輪施加推力的方向與擒縱叉運動方向不一致,通常這兩個方向有近60度的夾角,因而只有50%的動力被傳遞給擺輪,能量浪費顯著;
此外擒縱輪齒與擒縱叉瓦之間作用過程滑動摩擦較大,必須依靠額外的潤滑,否則阻力將顯著增加
白話講就是浪費能量跟重度依靠潤滑。
因此現代機械錶90%以上都是使用瑞士式槓桿式擒縱,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擒縱系統。
附註: 為何能夠自啟動?
因為它是"雙沖擊"的,也就是說擺輪來回擺動一個來回接受兩次能量傳遞。
與之相對應的衝擊擒縱或是複式擒縱的“單衝擊”。理論上講,"單衝擊"對振動系統的影響較小,獲得精度也較高。
但在受外界干擾強烈的手錶中,這種優勢簡直可以忽略不計,因為振動系統會受到比來自擒縱系統多得多的干擾。
反之"雙沖擊"對外界干擾的承受能力要好得多。在受到強烈振動或是轉動使擺輪停在平衡位置的時候,"雙沖擊"可以接受能量繼續運轉
英式運行動畫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time_continue=9&v=deGneKi2Tm8
瑞士式運行動畫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jgyCZELQ64
7. Co-axial escapement 同軸擒縱
http://i.imgur.com/a59dwLz.jpg
槓桿式擒縱由於整個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方向都是垂直的,導致大量能量被消耗,只有少部分能量被傳遞給擺輪,
所以鐘錶師們希望能夠另闢蹊徑,製造出更為先進的擒縱機構。
20世紀英國製表大師George Daniels(1926-2011),
http://i.imgur.com/ADMXdoQ.jpg
利用自己多年的製表經驗以及對古董表的研究,于1974年創造出同軸擒縱,
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拜訪、參展與談判(30年)後,跟swatch集團合作,早期的omega cal.2500,就是用ETA改的同軸擒縱。
在經過數年砸下大筆的研發費用與實驗性的發展(例如omega常發生偷停的cal.2500),
omega終於做出穩定的同軸系列機芯,如cal.8500與cal.9300。
http://i.imgur.com/qCkecEI.jpg
缺點是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較高,部件之間配合度要求也很高,只有有一點點偏差就會造成問題,
白話一點就是保養難度比槓桿式難多了。
優點為傳動機械效率提高,有更高的上鏈效率,更長的續航時間,
確保持久穩定的精度,擒縱部件之間摩擦減少使得工作壽命長。
Co-axial escapement 運行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MWpT-MniFo
更詳細的同軸擒縱發展歷史請看這篇: http://www.watchlead.com/wbbs/thread-295494-1-2.html
槓桿式擒縱與同軸擒縱機構優劣性分析: http://www.watchlead.com/wbbs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263623
--
[簡介]
擒縱系統是機芯的心臟,擒縱輪帶動擒縱叉一擒一縱,
完成鎖接、傳衝、釋放的動作,將動力傳輸給擺輪,由擺輪完成時間的分配,
達到調速的作用。可以說機械表的準確與否與擒縱機構有最大的關聯。
由於歷史上有記載的擒縱系統達數千種,無法全部介紹,
這邊只挑具有代表性的幾種介紹給大家。
[種類]
1. verge escapment 機軸擒縱, 又稱 冠狀輪擒縱機構(crown-wheel escapement)
http://i.imgur.com/LU4zvKl.gifv
http://i.imgur.com/qv7qiiG.jpg
http://i.imgur.com/BGy7Dgj.png
http://i.imgur.com/G81HaxI.jpg
14世紀在歐洲出現的早期擒縱機構,用了將近400年之後,到了19世紀後期,
逐漸開始流行輕薄款懷錶,冠狀輪都做得很小,因此磨損效果被放大,導致上緊發條時,
鐘錶會運行得非常快,每天都會走快好幾小時,成為最不準確的擒縱系統,
才逐漸被其他更好的擒縱系統取代。
機構擒縱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形似西方王冠的“冠狀輪”作為擒縱輪,
它的凸齒與“機軸”上的兩個“擒縱片”相咬合。
當時這種機構使用在大型的機械鐘裏面與芝麻鏈懷錶中
(跟芝麻鏈合併一起又稱verge fusee)
機軸擒縱的優點是就是不需要加油,也不需要很精細的製作工藝。
而缺點是,每一次齒輪與擒縱叉咬合時,擺桿形成反作用力,
推動冠狀輪向後一小段距離(回退)
冠狀輪上的輪齒數必須為奇數,通常兩片擒縱叉之間的夾角為90°-105°,
從而使鐘擺的擺角為80°-100°。
為了減少鐘擺的擺動,增加等時性,法國人將擒縱叉之間的角度加大到115°。
這樣鐘擺的擺角為50°左右,減少回退。
但機軸需要被安裝得離冠狀輪非常近,因此輪齒與擒縱叉相碰時離軸很近,減少了槓桿作用,增加了摩擦力,
造成擒縱機構的磨損以及走時的不精確。
運行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uuBUzGrn3w
2. Anchor escapment 錨式擒縱
http://i.imgur.com/l2kVUUz.gifv
http://i.imgur.com/8oUkZrx.jpg
由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Hooke於1660年左右發明的錨式擒縱機構迅速地取代機軸擒縱機構,成為19世紀擺鐘所使用的標準擒縱機構。
比起機軸擒縱機構,其鐘擺的擺角減少了3-6°,增加等時性,而且其更長、移動更慢的鐘擺消耗更少的能量。
錨式擒縱機構大多數用於狹長型的擺鐘裡,尤其是老爺鐘。
運行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_7rE8afFfo
3. Detent escapment 衝擊式天文台擒縱
http://i.imgur.com/59uK1Oo.jpg
衝擊式天文台擒縱,是一種自由式擒縱,最常用於航海天文鐘,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一些精密鐘錶內也使用這種擒縱機構。
衝擊式天文台擒縱由四個主要部分組成:擒縱輪,衝擊圓盤,解鎖圓盤和製動器。
最好的船鐘,請參考Hamiltion 21號船鐘: 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2935917104
不同的製動器將衝擊式天文台擒縱機構分為兩種:轉動回彈式(pivoted detent)和彈片回彈式(spring detent)。轉動回彈式是法國製表師Pierre Le Roy於1748年發明,他將製動器安裝在轉動軸上,制動器棘爪將擒縱輪鎖定並帶回原位,而這個機械臂後來被一根固定在金屬板上的彈簧,或者是一根安裝在轉軸上扁平的螺旋彈簧替代。
彈片回彈式的製動器和彈簧是呈一體的。彈簧的彈性使得通過將鎖定臂帶到一邊而解鎖擒縱輪,並且之後將鎖定臂帶回原位。
彈片回彈式擒縱機構是英國製表師John Arnold設計的。
英國製表師Thomas Earnshaw之後在Arnold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。他將帶齒輪的擒縱輪變成平滑的擒縱輪,還改變了鎖定時壓力的方向。
這種擒縱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擒縱之一,平放時誤差每月只有1~2秒,
但是這種擒縱並不適合用在懷錶或手錶上,因為它很脆弱,抗干擾(震動)能力差,有一點震動可能會造成擒縱停擺。
另外製作與安裝維修的技術含量很高,難以量產,也限制了這種擒縱的普及與發展。
懷錶時代也只有很少數的產品有使用,因此品相好的衝擊式擒縱非常有收藏價值。
而現代除了極少數錶廠(ex: Urban Jurgensen)使用外,幾乎已經絕跡。
Urban Jurgensen detent escapment 運行影片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lHg9hZp-v0
detent escapment 運行影片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-bSZ1VTq8Q
4. Cylinder escapement 氣缸式擒縱(俗稱工字輪)
http://i.imgur.com/8bxNzPk.png
1695年,英國製表師Thomas Tompion發明工字輪擒縱。 1720年左右,Tompion的繼任者George Graham對此加以改進,其擒縱輪齒的形狀類似於中國的“工”字,因此得名。
工字輪擒縱的一大優點就是它可以被做得非常薄,但是太容易磨損,
所以在18世紀只用在少數擒縱輪與擺輪有使用紅寶石的高端懷錶上。
到了19世紀,法國透過淬火過的鋼增加了工字輪與圓柱輪的耐磨性,
因此被大量的使用在法國與瑞士的懷錶與小鐘上,通常在懷錶上配合著
lepine機芯使用。
備註: Jean-Antoine Lépine(1720-1814) 法國錶匠, lepine機芯採用分離式夾板設計,
相對于verge fusee全甲板的設計,讓擺輪可以跟其他輪系放在一起,對薄化懷錶機芯帶來革命性突破,
也是後來瑞士山谷式機芯的前身。
lepine機芯:
http://i.imgur.com/MmGLub3.jpg
http://i.imgur.com/x8utnAz.jpg
http://i.imgur.com/asqbwGD.jpg
瑞士山谷機芯:
http://i.imgur.com/HbEisz6.jpg
另外這種夹板成本比全夾版低很多,因此當時很多瑞士的低檔懷錶都使用,當時瑞士可是很窮的...。
工字輪擒縱主要由工字輪(擒縱輪)和圓柱輪(擺輪)組成。工字輪一般有15個輪齒。
當工字擒縱輪的輪齒撞擊圓柱的套管,它靠在套管表面上,直到擺輪游絲的作用使其朝圓柱的凸緣方向移動,輪齒的衝面開始給擺輪動力。
工字輪擒縱的缺點是不容易製造,有些脆弱,擒縱輪與擺輪一直接觸容易導致磨損,所以要定期保養。
cylinder escapment 運行動畫: http://www.clock-watch.de/index.html?html/tec/hem/zyl.htm
cylinder escapment 運行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fcbvRdqfuk
5. Duplex escapement 復式擒縱
http://i.imgur.com/jLU1HTp.png
1700年左右,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Hooke發明了複式擒縱機構。
隨後,Jean Baptiste Dutertre和Pierre Le Roy加以改良,直到1782年,Thomas Tyrer完成最後設計,併申請到專利。
在Tyrer的專利中描述的是一個“帶有兩個輪子的”擒縱機構。
之後的幾年內,其他人裝置製作的則是由一個單輪和兩套輪齒組成的擒縱機構,
也許這是為了規避專利的方式。然而,使用單輪也有可能是出於技術原因,因為單輪具有較小的慣性。複式擒縱很難製造,
但比紅寶石工字輪擒縱機構的性能更好。它被應用於1790年至1860年間高品質的英國懷錶中,以及1880-1898年廉價的美國懷錶中。
複式擒縱機構是非自由式擒縱機構,擺輪不會脫離擒縱輪,因為輪齒緊靠著滾軸。
因為擒縱叉和脈衝齒幾乎平行運轉,很少有滑動摩擦,所以很少需要潤滑。
但是複式擒縱機構對沖擊力很敏感,如果在擺輪順時針擺動時突然受到震動,那就不能再啟動。
duplex escapment 運行動畫 http://www.clock-watch.de/index.html?html/tec/hem/zyl.htm
duplex escapment 運行影片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vELGz9IdrM
6. Lever escapement 槓桿式擒縱,俗稱馬式擒縱
瑞士式,又稱內連式(Inline lever escapement),瑞士與美國使用
http://i.imgur.com/ZMtg8St.jpg
英國式(English lever escapement),英國使用
http://i.imgur.com/mCozsMH.jpg
槓桿式擒縱是分離式的擒縱,從而使手錶或時鐘的計時完全免於來自擒縱的干擾。
槓桿式擒縱是由英國製表師Thomas Mudge在1750年發明的,
後來經過了包括Breguet和Massey在內的製表師們開發,被應用到大多數機械手錶、懷錶和許多小型機械鐘(非擺鐘)裡,
它被普遍使用的原因,是因為有結構簡單可靠、容易加工與裝配、易於校準、對外界干擾的容忍度高,在受外界干擾導致擒縱系統停止時,
能夠自啟動等優點。
缺點是擒縱輪施加推力的方向與擒縱叉運動方向不一致,通常這兩個方向有近60度的夾角,因而只有50%的動力被傳遞給擺輪,能量浪費顯著;
此外擒縱輪齒與擒縱叉瓦之間作用過程滑動摩擦較大,必須依靠額外的潤滑,否則阻力將顯著增加
白話講就是浪費能量跟重度依靠潤滑。
因此現代機械錶90%以上都是使用瑞士式槓桿式擒縱,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擒縱系統。
附註: 為何能夠自啟動?
因為它是"雙沖擊"的,也就是說擺輪來回擺動一個來回接受兩次能量傳遞。
與之相對應的衝擊擒縱或是複式擒縱的“單衝擊”。理論上講,"單衝擊"對振動系統的影響較小,獲得精度也較高。
但在受外界干擾強烈的手錶中,這種優勢簡直可以忽略不計,因為振動系統會受到比來自擒縱系統多得多的干擾。
反之"雙沖擊"對外界干擾的承受能力要好得多。在受到強烈振動或是轉動使擺輪停在平衡位置的時候,"雙沖擊"可以接受能量繼續運轉
英式運行動畫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time_continue=9&v=deGneKi2Tm8
7. Co-axial escapement 同軸擒縱
http://i.imgur.com/a59dwLz.jpg
槓桿式擒縱由於整個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方向都是垂直的,導致大量能量被消耗,只有少部分能量被傳遞給擺輪,
所以鐘錶師們希望能夠另闢蹊徑,製造出更為先進的擒縱機構。
20世紀英國製表大師George Daniels(1926-2011),
http://i.imgur.com/ADMXdoQ.jpg
利用自己多年的製表經驗以及對古董表的研究,于1974年創造出同軸擒縱,
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拜訪、參展與談判(30年)後,跟swatch集團合作,早期的omega cal.2500,就是用ETA改的同軸擒縱。
在經過數年砸下大筆的研發費用與實驗性的發展(例如omega常發生偷停的cal.2500),
omega終於做出穩定的同軸系列機芯,如cal.8500與cal.9300。
http://i.imgur.com/qCkecEI.jpg
缺點是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較高,部件之間配合度要求也很高,只有有一點點偏差就會造成問題,
白話一點就是保養難度比槓桿式難多了。
優點為傳動機械效率提高,有更高的上鏈效率,更長的續航時間,
確保持久穩定的精度,擒縱部件之間摩擦減少使得工作壽命長。
Co-axial escapement 運行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MWpT-MniFo
更詳細的同軸擒縱發展歷史請看這篇: http://www.watchlead.com/wbbs/thread-295494-1-2.html
槓桿式擒縱與同軸擒縱機構優劣性分析: http://www.watchlead.com/wbbs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263623
--
All Comments
By Candice
at 2016-06-22T18:23
at 2016-06-22T18:23
By Yuri
at 2016-06-25T09:22
at 2016-06-25T09:22
By Hazel
at 2016-06-27T20:42
at 2016-06-27T20:42
By Rachel
at 2016-06-28T21:31
at 2016-06-28T21:31
By Mary
at 2016-07-03T09:51
at 2016-07-03T09:51
By Christine
at 2016-07-04T02:59
at 2016-07-04T02:59
By Doris
at 2016-07-05T12:09
at 2016-07-05T12:09
By William
at 2016-07-09T06:08
at 2016-07-09T06:08
By Hedy
at 2016-07-11T06:18
at 2016-07-11T06:18
By Genevieve
at 2016-07-11T17:46
at 2016-07-11T17:46
By Hazel
at 2016-07-12T14:41
at 2016-07-12T14:41
By Odelette
at 2016-07-16T23:04
at 2016-07-16T23:04
By Bennie
at 2016-07-17T00:17
at 2016-07-17T00:17
By Agnes
at 2016-07-18T03:20
at 2016-07-18T03:20
By Freda
at 2016-07-21T02:37
at 2016-07-21T02:37
By Ida
at 2016-07-23T06:53
at 2016-07-23T06:53
By Tom
at 2016-07-25T21:45
at 2016-07-25T21:45
By Oscar
at 2016-07-30T20:51
at 2016-07-30T20:51
By Queena
at 2016-08-03T00:42
at 2016-08-03T00:42
By David
at 2016-08-06T10:03
at 2016-08-06T10:03
By Erin
at 2016-08-10T12:53
at 2016-08-10T12:53
By Selena
at 2016-08-14T03:43
at 2016-08-14T03:43
By Cara
at 2016-08-14T18:37
at 2016-08-14T18:37
Related Posts
vision street wear的玻璃錶面
By Necoo
at 2016-06-18T21:45
at 2016-06-18T21:45
apple watch sport 42mm 太空灰
By Todd Johnson
at 2016-06-18T20:28
at 2016-06-18T20:28
TIMEX X REDWING WaterburyTXT2P843000
By Oliver
at 2016-06-18T19:31
at 2016-06-18T19:31
seiko出廠時間
By Dora
at 2016-06-18T17:18
at 2016-06-18T17:18
Fossil深藍中性三眼錶
By Victoria
at 2016-06-18T12:15
at 2016-06-18T12:15